發布時間:2019-12-02 來源:中共廣德市委黨校
10月28日-11月1日,本人有幸參加了“廣德市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推進親商助企升級專題培訓班”的課程,通過培訓學習受益匪淺。無論是杭州市委黨校教學環境,大師名家的滿腹經綸,桐廬、富陽等地的先進經驗做法,均讓這次培訓給我留下了深刻而不平凡的印象。下面,我就我們上過的課程之一“最多跑一次”放管服改革的杭州實踐淺談下自己的心得體會。
一、杭州市“放管服”和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的實踐
浙江是改革開放的發放之地,是習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萌發地,“最多跑一次”是浙江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的重要實踐。2016年,浙江省委主要領導在基層調研時,群眾和審批制度改革、“四張清單一張網”建設的基礎上,進一步提高辦事效率,使群眾和政府辦一件事最多跑一次就能辦成。
作為浙江省會城市的杭州,無疑勇立在浙江改革的潮頭。多年來,已在經濟體制、民主法制、文化體制、社會體制、生態文明、黨的建設、紀律檢查等各領域各方面,亮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優異成績單。步入新時代,這座勇立改革潮頭的城市,又在“放管服”改革大潮中探出了特色,以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撬動各領域改革,帶來了政府職能的深刻轉變、權力運行方式的深刻變革和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的深化運用。
這是怎樣的改革?取得了哪些突破?帶著這個問題,學習團進行了參觀學習。
就近辦,讓改革“再下沉”
窗口前移,群眾就能“少跑一段路”,這是“就近辦”的宗旨,也是杭州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向基層下沉的又一創新。
作為改革創新先行者,杭州把推進“就近辦”工作列為八大民生實事項目之一,全面梳理可下沉、可延伸至基層辦理的公民服務事項,通過在鎮、村(社區)設置無差別受理窗口、設立自助服務機等方式,打通服務群眾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依托多個社區行政服務中心設立“就近辦”服務點,基本上實現了居民“15分鐘生活圈”的全覆蓋。
“碼”上辦,讓數據“多跑路”
企業投資搞建設,審批有多難?前些年,有人繪了一張“萬里審批圖”:一共要經過20個委、辦、局,53個處、室、中心、站,100個審批環節,蓋108個章,繳納36項行政收費,最快也需799個審批工作日。如今在杭州,若問起上午申辦企業,最快何時可以經營?答案是:當天。
一次辦,讓服務“不打烊”
改革,要以一持萬,普惠民生。老百姓的痛點在哪,藥方子就開到哪。深入推進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,杭州讓市民“出題”。
杭州還推出“掌上辦”,讓市民通過浙江政務服務網App、支付寶辦理事項。為集結更多辦事事項,杭州還在努力打造 “杭州辦事”APP。有了這款APP,市民可以刷刷身份證,“零材料”辦理100項高頻事項。
“跑多次”到“跑一次”再到“跑零次”……杭州以“店小二”式的服務,源源不斷地釋放改革紅利,竭盡所能地為市民、企業提供便利。
二、結合社區工作帶來的思考
雖然,杭州“放管服”和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的主要應用在于政府的行政事務管理上,但作為直接與群眾接觸的社區,更應該深入思考。
近年來,政府在為民服務上的改變是有目共睹的,行政審批精簡、辦事流程簡化、服務質量提高,作風建設有了很大進展。此次赴浙江進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培訓學習,可以說是政府推行“互聯網+政務工作”的一個縮影,也彰顯了推動為民服務高效高質的決心。
但事實上,我們的服務仍然存在著質量不高,服務意識不強等問題。跑斷腿、磨破嘴,打不完的電話,蓋不盡的公章、奇葩證明等現象在一些單位和部門還一定程度存在。那么,怎樣將“最多跑一次”變為現實,成為當下我地改革的重要工作。
一要簡政放權。浙江提出群眾與企業辦事“最多跑一次”的前提是,申請材料齊全、符合法定受理條件。然而群眾與企業到行政部門辦事,往往就卡在申請材料不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上,讓辦事者跑了這個部門跑那個部門、今天跑了明天還要跑。要推行“最多跑一次”,則應對前來辦事者需遞交的申請材料予以簡化與歸并,進而精簡一些部門的政、放一些部門的權,如此才會少些卡殼。
二要信息共享。群眾與企業在政府部門之間跑來跑去,往往是受制于部門之間信息不共享,讓老百姓準備多重證明。推行“最多跑一次”,需要優化服務,打破部門間的“信息孤島”,依托“互聯網+政務”,讓數據多“跑路”,讓群眾和企業少跑路甚至不跑路。
三要加強監管。推行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的終極目的,是精簡辦事程序,減少辦事環節,縮短辦事時限,提升政務服務質量。這就要求減權、放權之后還要治權,應針對這項改革完善獎懲機制。群眾與企業辦事難的深層癥結,在于一些部門的官僚主義、形式主義,“庸懶散慢拖”,借給服務對象辦事之機揩油的行為也不鮮見。這就需要加強監督、從嚴治權,對執行“最多跑一次”不力且群眾反映強烈的部門和人員予以嚴肅問責。
刨根究底,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就是要讓群眾辦事像在淘寶購物一樣方便,而且改革會對城市的運行帶來巨大的影響。改革服務不囿于行政服務中心,而是延伸到了社區基層網點;改革領域也不限于商事登記、項目建設,而是延伸到了市民生產生活的細枝末節。如此,改革的紅利,便不僅僅針對特定區域、特定人群、特定領域,而是惠及全城。(桃州鎮萬桂山社區 李玲)